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69中文网 www.69zww.gg,bobo102003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的一种高明手段。“威逼利诱,软硬兼使”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手法“先礼后兵”“文武齐下”虽然短期效果明显,但是一旦人们觉醒就会引起反抗。相对而言,传教和同化活动虽然见效缓慢但最终却无后患,这样一种不战而屈人的双赢策略才最可取。

    处理义利关系的心性理念是面对利益诱惑时的自我心态调整方案,双赢的理念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策略。两种理念确立之后,在具体处理时又面临着义与利的有无、谁大谁小、谁先谁后、义利能否兼得的问题。

    辨证地看待义利,实现义利兼得的最终目的。

    首先“见利思义”见到利要想到它是否符合正义。孔子并不反对求利,但反对单纯以利为目的的行为。论语里仁记载,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也就是说,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做事,就会招来很多怨恨。自私自利的行为与正道是相反的,必然会召来祸患。不但要见利思义,还要“见得思义”欲得或已得都要思义。遇到利能与别人分享就是义,就是善,否则就是恶,就是不义。也就是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其次,不贪小利。取大义而舍小利,则得大利,能成大事。论语子路记载,子贡问政时,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就是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做什么事,急于求成什么也做不好,贪图小利是做不成大事的。论语颜渊中记载子张问“达”时,孔子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也就是说,显达的人都是本性正直热衷于仁义的人,这些人善于察言观色,能够顾及他人。利与义是社会中人必须要考虑的,为长久之计,不能顾小失大。

    再次,先义后利。在利与义面前,义先利后就是义,利先义后就是利。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孔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的情况,说:“是真的吗?这位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公明贾回答说:“这传话的人说得有点过分了。老先生适当时说,别人不讨厌他讲话;快乐时笑,别人不厌恶他的笑;符合道义才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取财。”孔子说:“是这样呀,怎么会传成那样了。”

    由此可以看到,这个公叔文子的谋略是十分高明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先义后利。有好处大家都得到,先满足别人再论到自己,不但人不厌其取,还会是人乐于其取,不取他还不满意。

    然后,以义来使人。在推行自己的主张,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时必然要与他人发生联系,这当然是要实现自己的利。只有以义来使人方才无忧。论语尧曰中记载,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方能惠而不费。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顺从百姓获利的意图让他们得到利,这样不就是让百姓得到恩惠而又不太过耗费吗?选择百姓能完成的劳役让他们去劳动,又有谁会怨怒呢?想得到仁的得到了仁,又怎么说是贪婪呢?”这是很高明的方略,利用人之时还能让人心甘情愿乐于效劳,这是人们常用的方法。即使短期内利用人,倡导正义也无往不胜。论语子路中,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居上位的人提倡礼,人民没有敢不尊敬的;居上位的人提倡义,人民不敢不服从;居上位的人崇尚信,人民不敢不真心实意做事。”

    在达成自己的目的前,劝导人时要注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也就是对待君子这类空谈仁义的人,要用大义来驱使,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就要用利益实惠来驱使。别人想要获得利,自己就利用人们想要获得利益的心理来利用他们达成自己的利益。

    最后,义利兼得。人生于世都有需求,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有抽象的有具体的,有低级的有高级的,有个人人身的有个人立足于社会的。人所有的需求对个人来讲对是利,实现个人需求时都要与别人发生联系,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了社会这些需求就没有意义。把自己的利放之于社会,利有长期的有短期的,有当下的有将来的,有存在的有虚无的,有易于实现的,有毕其一生也难以得到的,有与别人关系不大的也有与他人密切相关的。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属于自己的利,人生来是自私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个人不能存在还何谈其他。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存在必然要求利,为了自己的存在能够延续下去也必然要求利。一般人都只在乎眼前的利益,不计将来,行为处世没有计划。“预则立,不预则废”智者总是“未雨绸缪”利用自然的社会的规律性来处世,体现出了高明的智慧和深远的谋略,智者总是具有战略眼光。“君子谋道不谋食”也是着眼于战略,战略指导思想确立之后方才制定具体的战术。也就是利用社会的规律性来做事,重视规律性的研究,忽略偶然性。利是义的效果,是隐性的,是不能为外人道的,所以论语子罕中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的仁义之道必须提出处理义利关系的合理方法才能被人们接受,而深刻地掌握了处理义利关系的心性理念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双赢理念之后,在面对具体问题时能够见利思义,不贪小利,能做到先利后义,然后以义来使人,就能义利兼得。

    孔子提倡人们运用的义是利用正义的普适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号召力,光明正大地得到利,得到利的同时还能赢得社会承认和尊重,不得利别人还不愿意。这种义是长期的,是着眼于将来的,虽见效慢但持久。但是人们的义是存在于自己心灵深处的,一个人表现出来的义行并不能表明这个人是否就是真正的义。为了进一步培养人性,升华具有低级价值内涵的义,孔子并不满足于义利兼得,又提出了“君子义以为质”的理念。即把义做为一个人的德性,从而把义上升到抽象的层次,成为改造人们意识形态的终极力量。孔子的思想内核是“仁”人们的行为只要符合于仁道就是仁人“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孔子并不反对获(利),义利兼得的义的思想并不违背仁道。把义发展成德性,最终成为道德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孟子的贡献。孟子依据人的性善论,抽象地发展仁义学说,把义做为人的一种本性。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义,这种义是一种超越了利的纯粹贡献。由义又生良知,王阳明继承了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理念创立了阳明心学。良知的概念最终发展成为现代道德范畴中的良心,而义则成为现代道德范畴中的义务。义最终脱离了利,由本身良心出发的义的思想最终支配着所有中国人。作为现代人,生活在这样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应把仁义作为自己的本心,以本心来对待社会事物,不要被物欲迷惑自我,也没必要如圣人或者佛祖一样彻底舍弃自我“我本良善”所以我们要正大光明地求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法律、法规、道德都许可的范围内求利,在适当时机再把自己的合理合法所得反哺社会,这样我们就可以义利兼得了。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